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

居士交流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居士交流

高峰著《茅仙洞读诗》

发布时间:2017.03.10  已阅 次  [大] [中]

高峰著《茅仙洞读诗》

 

昨夜做梦,骑一匹青鬃大马,从古城北门出发,沿淮水岸边、八公山麓的石湾古道,穿过“南绾寿州,北控下蔡”的寿唐关,一路向着三峰山上的茅仙洞绝尘而去。早晨醒来,又收到金妤老师短信,她正在编一本叫做《俺住淮之南》的书。刚好可以把昨夜梦中茅仙洞读诗一事拿来一说。

 

《水泾注》上说:“淮水过寿春,右合淝水,又北迳山峡中,谓之峡石”。山川形胜,有迷人之处,又有骗人之招。比如每次站在临淮耸峙的茅仙古洞前,看长淮如练,悠然西去,都给人一种身在淮河之北的错觉。但这一次我记住了金妤老师的提醒,俺住淮之南。

 

山门简陋,拱门之上,司徒越先生“茅仙洞”的题字历经风吹日晒,描来描去,已不成样子,失去原有的古朴苍劲。树荫下,坐在马扎上的算命先生排成一溜,生意红火,他们面对的是刚从古观里烧香出来的红衣女子或黄发少年。他们不是瞎子,在我看来却有些睁眼说瞎话,还不如跟我一道进去读诗。

 

第一首,未见其诗,先睹其树。这是一株挺拔于“三清宝殿”前绝壁之下的古腊梅。据说是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游历于此,亲手所植,看那铁干虬枝,似有老态。只是此时无雪又无月,不能体验“踏雪寻梅”和“暗香浮动”的意境。李兆洛《嘉庆凤台县志》载:“宋林和靖来游,题诗寺壁”。诗曰《游峡石寺》:“长淮如练楚山青,禹凿招提甲画屏,数崦林萝攒野色,千崖楼阁贮无形”。千余年来,日行月移,而诗中危崖逼淮,险绝无路的情景依然没有改变。林和靖有“梅妻鹤子”之誉,他手植一梅。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在这洞天福地又娶“妻”一枚,如今那个“梅妻”又幻化为古观中正在菜地里除草的美艳道姑?

 

第二首,诗碑镶在“三清观”院落南边道人居室的矮墙上,一方红石,行草横排,有“二王”之风。作者是明代嘉庆年间“西淝郡人”张軏。《凤台志》载张軏“廉让敦朴,工诗文,士林争重之”,有《西淝遗稿》行世。诗曰:“石磴盘空入翠微,竹林蔬处见禅扉,云封松顶鹤归晚,草棘山蹊客到稀。百尺老藤悬峭壁,千年古洞倚斜眸。方袍尽日闲无事,檐下穿针补衲衣”。最喜此诗最后两句,似乎道出当年陕西咸阳三茅兄弟在此隐居修行的朴素生活,让人生出无限感慨。在我的印象中,和尚就应当像集“悲欣交集”于一身的弘一法师的清癯样子。而沧海桑田,时运国运,也是佛运道运,如今的和尚道士们,个个吃得肥头大耳,根本没有衣食之忧,他们忙于庙会法事,算卦抽签,无所不能,香火丰厚,那有兴趣坐在屋檐下穿针引线,缝补衲衣?茅仙洞每年有农历二月十九日和七月十五日两次庙会,新年的第一钟已被卖到了三万元一撞。

 

第三首,也是读来最感亲切最觉温暖最令伤感的一首诗,同时也充满愁绪。作者是我们的乡贤,寿州状元,晚清重臣孙家鼐,他是清朝,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享有想“文正”殊荣的人。诗曰《游茅仙洞》:“茅仙古洞几千秋,淮水滔滔仍自流。好景一日观不尽,不知何日再重游”。据我观察,寿州自清至民国以来,风云人物倍出,甚至搅动华夏,但没有一个回首的。只有孙状元是个异外。故乡何日再游?190911月,他死在任上,但他的故乡似乎不太厚道,仅仅百年,寿州故土上已寻不到他的蛛丝马迹。古城北大街的状元府“高大门”现已面目全非,而他归葬故里,位于城南孙厂的状元坟,也在“文革”期间夷为平地,沦为一畦稻田。上世纪80年代,在他当初昌导下创建的“寿州公学”遗址,也就是寿县一中校园里,曾出现过他的一尊半身塑像,此后又不知所踪,据说有人提醒,莘莘学子,日日睹视,大有“学而优则仕”之嫌。

 

从茅仙洞里出来,已届傍晚,一枚落日如将破之卵,把余晖洒在河水上,绝壁上,翠岭上,屋脊上,拱门上。我回头一望,忽见“三清观”三个蔚然大字,此乃寿州举人汪以道之手迹。汪先生是寿州晚清以来著名的诗家之一,也是与张树侯齐名的书家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的璨然晚节。他壮年奔走革命,晚年投身教育。1938年寿州为日寇所陷,先生严厉拒绝招安并担任维持会会长一职而遇害。一介书生,国难当头,骁勇不屈,真乃自古家住淮之南的性情性格。呜呼,三峰山为先生立碑也,“三清观”为先生立传也。

上一条:道教节日:二月十九慈航真人千秋宝诞  下一条:降头术施法害人的三种类型,如何破解降头术?
收藏本页】【复制本页】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  【】【】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