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

居士交流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居士交流

《梅缘梦记》茅仙洞篇

发布时间:2014.11.15  已阅 次  [大] [中]


“茅仙洞风景区”位于双峰山。汉武帝时,有茅盈、茅固、茅衷三兄弟,弃官在此山修道,栖息于洞中。后被 人发觉,争来观看,为避喧闹,茅氏三兄弟遂于汉元帝时迁往句曲江(今江苏容县境内,已改名“三茅山”或“茅山”)中,终于成仙。相传道家祖师老君(传即老 子)拜茅盈为司命真君、茅固为定真君、茅衷为保生真君。世因称“三茅真君”或“三茅君”。三茅成仙,人们便在 他们修炼过的地方立庙建观以崇奉之,凤台也不例外,自西汉起,便在三峰山立庙,将山腰之洞命名为“茅仙洞”。茅仙洞之庙观,历代屡建屡废,名亦屡易。民国 二十四年(一九三五年),又重修了一次,定庙名为“清天观”,由道士掌管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和七月三十日举行两次庙会,四周群众,拜神贸易,尤以游览观 景为多。历经战乱影响,文化大革命中破坏更甚,几成废墟。一九八四年,县政府复倡募化集资修葺增建。一九八五年,成立茅仙洞风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指挥部,正 式着手。该指挥部,不仅认真进行自然景点的安排,还十分重视人文景观的发掘。经扩建与装饰,这里已成为道教的洞天福地和凤台最大的游览名区。


古代道 家以洞中别有天地之‘洞天’,称其为仙人所居之处;古人以萧寺为佛寺,相传梁武帝萧衍造佛寺,命萧子云大书曰“萧寺”,故后世佛寺为萧寺。此处茅仙洞右侧 崖壁上,嵌有前人“紫气东来”四字石刻。茅仙洞南临淮河。此处道家的宫观,建筑装饰华美,耸翠流丹。传说中,洁白净洁的缟仙,白色之细绢,碧落之临风,仙 人坐骑于神马、奇兽,奔赴此道家仙人居处,修道成仙于紫府。此处三茅真君道仙隐居处,古洞仙境如传说中的海上蓬莱三仙岛。此处灵山秀才,也是游方僧人持植 锡杖的梵宫居所,更是文人墨客山水留迹之处。苏轼(东坡叟)曾到下蔡(今凤台县),其《望淮山》诗中有“枫叶芦花秋兴长”句。欧阳修(六一翁),有《行次 下蔡(今本县)》诗,呈有“清淮明月照孤舟句。清末民国时本县毛集人朱又西,名作‘幼溪’、秀才,在此谷地以田、麻地以畴,面对满天的星斗与耕熟的田野, 感联“二三星斗胸前落;十万田畴眼底平。”寿县人、书法家司徒越,姓孙、名芳鲲、号剑鸣,一九一四年生,一九九二年卒。游于此留下对联“山巅殿阁青天近, 洞口烟霞白日闲。”本县曾任过凤台中学校长、县中知名教育家史蕴光,抗日战争胜利后,被选为省参议跋山涉水。与全国名作家荒芜、姚雪垠等交往甚密。一九四 九年后,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,身心倍受摧残。晚年依子女,居蚌埠市。一九八六年宣布平反,因过于激动而以脑溢血症逝世。年八十一。史老生前游此,也留 下“山峦簇拥新萧寺,云雾迷蒙古洞天。”广西蒙山县人、高天飞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高天飞,一九一四年生。曾游此而留联“茅草蓬山,幽岩古洞;人寻世外桃 源,到此好留鸿爪印。仙踪胜迹,碧树鲜花;我探天边月殿,归时犹趁马蹄香。”


此番景致,令蓝天不禁感叹:“一洞留仙迹,千秋享盛名。双峰秀丽神工建,一洞幽深鬼斧奇。秋临古寺潇潇雨,春锁梵宫呖呖莺。紫气东来朝胜境,碧波西去送轻舟。数 杵晨钟,竹院禅房香袅袅;一篙春水,浴凫飞鹭影悠悠。碧瓦黄墙,重见庄严新福地;乱云叠嶂,再寻幽秘古仙源。碧落缟仙,乘黄赴紫;青丘玄观,耸翠流丹。此 为福地名区,看叠嶂重岩,翠柏苍劲,飞阁流丹,古洞隐仙若蓬岛;斯是灵山秀水,听晨钟暮鼓,梵音佛号,樵歌渔唱,真君卓锡即瀛洲。名胜变荒山,叹往日风狂 雨骤;废墟成美景,喜今朝,物焕星辉。”


山门, 在三仙楼东、三清观前。是进入寺观的总门,有云墙倚山临崖而围之。门额为清末民初寿县书法家汪以道所写的“茅仙古洞”四个大字。此处白天既可爬山观光揽洞 欣赏风景,夜月倾听硖山口诵经声般潮音。蓝天感叹道:“朝踏山光观洞景;暮随硖月听潮音。未至深山,不识烟霞趣味;已临胜境,方知耳目清新。福地名山,无 点信心难得道;茅仙胜境,有此地诚意可来朝。”


三仙楼,在三峰山中峰山腰,濒淮倚山而建。供奉三茅真君塑像,又名“三茅真君宝殿”,或“三茅殿”。殿下有高约一米的石洞,前十七米处人可进出,后面即狭窄无 法进入。传此即三茅当年栖息之处,乃“三茅古洞”。又名“真洞”。因后面三清观院内西北角之悬崖上还有一石洞,距地面约十米,有石窝可登。洞体不足方丈, 系人工所开凿,故名“假洞”。元代诗人萨都剌所《题茅山西峰》诗中有“洞府夜光传玉印;石坛月黑礼茅山。”萨原诗应为江苏茅山所作。真洞十七米后狭窄无法 进入,相传甚深远。茅仙洞自西汉僧人长兴建庙,名东林寺。东汉僧人长修住此,改名元同庵。晋代道士李德兴看守,定名兴隆观。隋代女尼长静住此,取名元修 庵。明代觉灵和尚改名古硖石寺。清代以来由道士掌管,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时始改称清道观。可见茅仙洞为佛道之地。三仙楼有正殿与客室。正殿楼中有三茅神像, 雕塑一高一矮。


腊梅感赋道:“高是真君,矮是真君,真君岂可谈高矮;假为仙洞,真为仙洞,仙洞何须论假真。古刹天地外,仙阁云峰中。钟灵蕴二洞,玄道遗千秋。水面清波映胜迹, 山腰古洞隐茅仙。古洞仙源三百里,高峰佛道两千年。月伴道家懒入洞,春随游子爱登山。客来莫嫌茶味淡,山居不比世情浓。鸟语花香真洞府,松青竹翠小蓬 莱。”


水荫轩,在望淮楼南。沿石阶下至山脚淮河之滨,有杂树丛生之开阔地,其中建有一临水厅堂,名“水荫轩”。水清留云影的,荫浓足鸟声。柳枝拂浪鱼吞翠,花瓣随风燕逐香。


山间“观云亭”,全为竹制。高枝密叶傲风雪,劲节虚心入画。


寿唐关,在茅仙洞东侧约一里。寿唐烟云,昔列本县八景之一。又名石山口,俗称“过街楼”。这里是古代南北要道,为兵家战守之地。五代十国时期,南唐在此设关, 以控寿阳(今寿县)、镇州来(今凤台)、保淮上。北周显德四年(九五七年),禁军统帅赵匡胤征南唐,一度被困。青年将领高琼奉命回京求援,在双锁山(今属 蒙城县)与女寨主刘金定结为夫妻。婚后,高琼闯营负伤,又得了卸甲风(重感冒)。刘金定领兵助战,一举夺取南唐重兵把守的寿唐关。后又马踏南唐连营七座, 力杀四门,进入寿州城(今寿县城)。至今巾帼英雄刘金定的故事,犹在淮河两岸广泛流传。由于刘金定当年攻下寿唐关,曾在此安营扎寨,练兵习武,梳妆整容, 因此,寿唐关又名“刘金定梳妆楼”。民间将俗称“过街楼”,音谐为“裹脚楼”。至今在当地,寿唐关之真名反而所掩。此关紧连东、西楼山之山口而建,上面原 有三层箭楼,十分雄伟。清代道光年间还曾进行修葺,但现已毁坏,仅有关墙楼基与石拱形门洞,仍巍然屹立在两山夹道中间。近处有新新的愉亭。


史册志书载,腊梅此关情,巾帼不让须眉之气咏:“双峰夹峙,壁垒雄关;障下蔡,控寿阳,史乘频传旧战绩。一线贯通,要冲险隘;镇南唐,锁硖石,巾帼曾此著威声。 险关踞险地,对故垒旧营,抒情怀古;青水映青山,看新亭修竹,击节吟风。当日梳妆,且向花间留晚照;今朝凭吊,闲登楼上看新晴。”


听涛亭,在第三牌楼西侧,三峰山半腰的松林内。亭为四方形。蓝天曰:“人醉花前汉月白,莺歌亭外楚山青。踏碎云烟知画意,收来风月富诗情。”


第一牌楼,在合(肥)阜(阳)公路寿(县)凤(台)段西侧,与风景区上山公路的交叉处,是风景区的总大门。牌楼横额为“茅仙洞风景区”六个大字,楼联摘自唐代诗 人杜甫的《后游》诗中“江山如有诗,花柳更无私”句。风景区碑廓中刻石嵌有白启寰联“汉月映清淮,茅氏三贤留古迹;楚天舒丽日,仙人二洞展新容。”  

      

第二牌楼,在风景区上山公路中段,即三峰山与烟顶山相夹之谷口处。过此将进入风景区各主要景点,是风景区的二道门户。牌楼横额是“浩瀚春潮”,楼联为白启寰“烟顶三峰,翠柳苍松花似海;茅山二洞,清风素月石皆仙。”


第三牌楼,在风景区入山公路末端,即三峰、烟顶两山的谷顶。牌楼面临淮河,由此向东可去烽火台(南唐所建,今存遗址)、寿唐关,向西即进入茅仙洞、清天观。牌楼横额为“胜迹仙踪”。白启寰所作楼联“谷顶快登临,西接清天观、茅仙洞;淮流相掩映,东连烽火台、寿唐关。”


望淮楼,在清天观三清宝殿后侧偏南,临峭崖,面淮河。楼为二层古典式木结构,今已残破,不能登临。拟修葺重建。一层设餐馆茶社,命名“品翠轩”。二层供登临眺 览。蓝天登楼,极目流经凤台县境的淮河与西淝河二水,远眺今淮南市、凤台县、寿县境内同属八公山系之诸山,顿有天帝仙灵青云高空之感,诗赋雅兴之大开: “洞在烟霞外,人在山月中。俎豆存仙气,林园无俗情。灵山来好月,帝子下青云。青草易迷山外路,白云难蔽洞中天。鹤带松花香道院,云留月影护丹台。两水苍 苍生袖底,八公历历落樽前。楼雅茶香,偕二三游侣,挥妙笔写诗作画,吊古怀今迎盛世;窗明酒暖,置四五佳肴,敞明胸襟击节放歌,吟风弄月乐丰年。”


清天观,在三仙楼西侧,依山临崖而建,是山中主要建筑,现系道教全真派宫观。“白石静闲清道院,红尘远隔近仙居。”


方丈室,在观之院内南侧,为观主之住处。“心静不嫌居室小,身安何用积金多”。


后大殿,在观这院后,坐西朝东。又称“三清宝殿”。“暮鼓晨钟开觉路,经言法语指迷津。沐手焚香,何必远求胜境,诚心向善,此来即到灵山。”


前大 殿,在三仙楼西侧,殿宇倚观门而建。门额为“清天观”。“茅山临水,望帆影悠闲,碧波万顷;仙境入云。听钟声回荡,清韵千年。翠滴三峰披锦绣,碧通一径绕 仙源。满院松风,古观庄严传妙谛;一湾雪浪,仙源涵蕴惠斯民。淮水绕空门,冻解碧波流热浪;峡山拱洞府,春来紫燕唤新声。做个真人,冶性陶情修德操;有些 善果,便民利国壮山河。”


客厅。“闲观白云绕,醉卧古松阴。水中云影闲相照,林下泉声静自来。道心静似山藏玉,诗味清如水弄鱼。福地应无凡客至,仙源只许雅人来。


道院,在观之院内,南侧,与方丈室毗连,是观中道士的住宿处。门楣上题额为“澄心”二字。“奇石疏花三径月,空山灵雨一声钟。古洞清幽,顿消世虑;名山瞩眺,尽扫尘氛。焚香读道,带剑锄云。采药常寻山径曲,炼丹时戒道心分。”

寄稼园,在第二牌楼与第三牌楼之间的谷地中。“种松竹节梅兰,寄情非自遣;事耕犁锄灌,稼穑为民丰。”

愉亭,在寿唐关前左侧山坡奶头泉边。奶头泉系石隙间流泉,终年不竭,泉周遍布竹林。“竹曳清风驱暑热,泉喷玉液映朝晖。新竹摇风铺影碎,古泉漱石发声轻。”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上一条:五步法查询个人阴阳债(受生债),如何还阴阳债(受生债)?  下一条:广行阴骘,格物致道。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读后感
收藏本页】【复制本页】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  【】【】【